图片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从目前各地最新试题来看,有关小说叙事艺术的考点,是高频题。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2023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2022新高考Ⅰ卷《理水》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2021新高考1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20全国1卷《越野滑雪》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2019全国1卷《理水》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9全国3 卷《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谁来讲故事?一.辨别叙述视角——什么是叙述视角?同样的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小说的本质是故事,故事里面有人物、情节、环境。故事的讲述我们称之为叙述。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在叙事性故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故事。叙述视角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所想,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能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感情交流;若对象为物,则使物具有拟人化作用;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一)非“主人公”类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1.旁观者: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 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也更真实客观。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2.参与者:参与事件中,与主人公保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 可以衬托主人公, 可以对事件、对人物产生影响等。(二)“主人公”类型: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注意: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②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图片
叙述腔调腔调──说话者的伪装 莫言说:“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候车室,像一个桑拿浴室……总之是应该与众不同。即便让两个成熟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营造出的氛围也决不会相同”。(莫言《锁孔里的房间: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序》)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讽刺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老舍——幽默讽刺注意:作家的腔调不是一成不变的试题链接(2016年全国卷Ⅲ《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见证人/叙述者: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参与者: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2014全国1卷《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2017全国卷1 《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人称变换的作用)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第二人称的作用)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第一人称的作用)《百合花》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女性视角的效果答案要点1.女性观察敏锐,便于展现更多的细节、丰富的人物活动、细腻的情感。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①情节上,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人物上,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环境上,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④主题上,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儿童视角的效果答案要点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小说的叙述内容显得真实可信。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泼、诗性的表达风格。7.儿童世界的单纯更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与残酷。8.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图片
怎样讲故事?叙述的顺序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符合人们阅读心理;②情节发展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内容;③便于展开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①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②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使故事呈现波澜;③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或突显作品主旨等。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件。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内容更充实③形象更丰满;④主题更深刻等;⑤使行文富于变化,张弛有节。(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一般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①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④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等。(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交叉叙述,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③拓展作品容量。插叙与补叙的区别类别插叙补叙内容上插叙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补叙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形式上插叙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篇幅上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 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效果上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叙述的节奏(详略、张弛、快慢)1、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2、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3、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试题链接(朱顺社《立碑》)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延宕”效果答案要点①减缓叙事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①延宕手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②延宕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③延宕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②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申平《砸缸的人》)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6分)图片
叙述的频率——重复与变化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重复,甚至多次重复 链接教材——举例:《祝福》中祥林嫂重复讲述阿毛之死与观众的反应变化,有何作用?《祝福》中祥林嫂讲述阿毛之死“我真傻,真.....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重复中的变化:听众的反应(1)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2)这故事倒颇有效...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面还纷纷的评论着。(3)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作用:1.突出祥林嫂失去孩子的痛苦和自责。2.批判鲁镇人“看客”的心态:从同情,到逐渐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来转移自身的痛苦,直至厌烦。叙述手法之错位何谓错位?斯克洛夫斯基在《故事和小说的构成》中说: “美满的互相倾慕的爱情并不形成故事”,“ 故事需要的是不顺利的爱情。例如当A爱上B,B觉得她并不爱A;而B爱上A时,A却觉得不爱B了。...... 可见故事不仅需要有作用,而且需要有反作用,有某种不一致”“错位”的幅度越大,就越生动,越有意味。链接教材-举例《祝福》:1、感受的错位《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死(1)“我”:急切地想知道具体情况——不安、自责(2)茶房:“ 还不是穷死的?”——泠漠(3)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厌恶2、事实的错位《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见,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作用:照应木石前盟的因缘,开启宝黛二人的纠葛。图片
情节安排技巧(一)常见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技巧: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以景作结式、首尾呼应式等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二)特殊情节安排(构思)技巧:1.对话式:《古渡头》、《六指猴》、《桥边的老人》;2.讲述式 :《活着》3.心理、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4.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5.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6.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古渡头》、《安东洛夫卡苹果》7.时空集中:(《水底的微光》试题链接(《醉拳张三》)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图片
(《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图片
(《青衣》)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图片
图片
小说的叙述方式除了常见五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外,近年,在高考及地方模拟试题中,此类题型打破常理出牌,对“这一篇”随文命题,出现了许多新的叙述方式,如故事新编、历史(历史)与现实交织、对话、心理、场景集中与转换、真实与虚幻交织、叙述与写景结合等,涉及小说的真实性、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荒诞性等。这些术语在高中语文教材里不常出现,考生对此比较陌生。所以,必须结合模拟试题加深对这些文本特征术语的理解。并具有临场应变的意识,沉着审题,发散思维,弄清楚题干中出现的考点、新鲜概念或说法,揣摩其考查的本质,理顺解答思路和角度,依据文本内容灵活地解答。图片
试题链接(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图片
(郑武文《万年桥》)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示例一)①小说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年代数据,又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历史讲述,如人物对话、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曲折情节的设计。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境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示例二)小说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运用细节描写、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②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计,夏竦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2019课标全国1卷《理水》)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图片
(奥拉姆《审讯》)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6分)图片
图片
叙述安排方式效 果举 例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沈从文的《边城》,开篇写景和叙事相结合,写出了湘西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以自然风光之明净映衬出了当地民风人情的纯净美好。真实与幻觉(梦境)交织真实与幻觉(梦境)交织,就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虚构一些情节,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开头的梦境和现实交织。时空集中与转换时空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或集中一个场景发生,这样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场景是小说的环境,要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时间集中在滑雪那段时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场景转换:李小二酒店、草料场;有场景集中:山神庙。小说虚构与艺术真实读者体验(似真似幻的氛围,引人入胜,思考社会现实)、丰富意蕴、凸显主旨。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实例,比如文本二警卫员为陈毅挤脓血之事,加上作者对人物正侧面的刻画,及大量的细节心理描写,使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有真实的效果。引用史料、传说、诗歌、名言、新闻报道、地方志等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地方志、谈话等内容,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018全国I卷《赵一曼女生》使用和赵一曼有关的文献资料,使叙述有变化,且增加了作品真实性。象征所谓象征,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使主旨含而不露。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这项活动象征人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叙述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线索的作用一般是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线索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1.单线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2.复线结构复线结构是指在一部小说中有两条并列的情节发展线索齐头并进,互为参照。复线结构一般比单线结构更便于反映时代纷繁复杂的风貌,有利于在对比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发展状况。3.明线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4.暗线是由作品中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多为感情线索或心理活动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试题链接(2014全国2卷《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图片
(2015全国1卷《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明线、暗线并行的效果答案要点①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内容,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明线指的是马兰花一家因借钱出去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暗线指的是麻婶母女还钱的过程。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小说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从而突出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特点。②虽然暗线着墨不多,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也使得小说情节更加集中;③设置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可以丰富小说的思想主题。(朱山坡《萨赫勒荒原》)小说涉及多个人物并形成复线结构,请结合全文简析这种结构的妙处。(4分)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